从对话到联结 :建构创意业界与学界联动的莫比乌斯环
2022-02-28 15:00:19   来源:中国广告    作者:李华强    评论:0



第三届天与空创意节以65 万人次的线上观看量、7900 万的网络曝光量一举成为2021 年度中国创意界的“爆款”。本次创意节不同于前两届的一大特色是增设了业界与学界联动的机制,邀请了26 位业界嘉宾分享实践经验,同时设置了学界与业界的互动环节,即学界研究者就行业实践者的观点和立场进行呼应或对话。主场当然是以业界为主,声量极大, 来自学界的研究者则见缝插针地以评议人的角色发表感想,说到底这是一场前者叙说、后者倾听的分享盛宴。其间所引发的共鸣、交错中亦有一种微妙的张力,推动着本文对二者关系的进一步思考。

在传统印象中,理论与实践、学界与业界之间似乎总是横着一条不可逾越的沟壑,彼此习惯了一种隔岸观火的状态,好像行走在永不相交的两条轨道上。笔者认为,这种状态是时候被打破了。这基于目前两种巨大的现实,一是媒介技术带来的时空融合,正在消解旧的经验与理论的壁垒,如何建构新型的行业标准和研究框架,成为我们面临的共同问题;二是新冠疫情所引发的社会观望、行业低迷等种种不确定性,正在影响和改造着我们的行为和思考,业界与学界应该联手来探索未来的走向。那么, 业界与学界如何从对话走向联结?如何建立联动机制?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作为一名广告人,恐怕没有人不知道莫比广告奖,作为世界五大广告奖之一,给人印象深刻的包括那个特殊造型的莫比奖杯——代表无穷大的符号,其设计灵感源自德国数学家奥古斯特·费迪南德·莫比乌斯(August Ferdinand Mobius)的莫比乌斯环数学模型,这个意象象征着永无止境的思想与信息的传播交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莫比乌斯环理论或许是解密创意业界与学界如何联动的一个符码,它给了我们某种启迪。
 

1.一体之两面
 

建构莫比乌斯环的前提是找到一体的两面性,业界与学界建立对话的前提是承认各自的独立性——二者有各自不同的职能与目标。业界担负的职能是解决行业发展中遭遇的种种现实问题,强调的是具体、垂直的行业价值;学界担负的职能则是解决学科发展中的知识建构问题,将感觉经验转化为规律化的知识储备,强调的是整体的社会价值。就今日之中国创意行业来看,目前的状态是业界的创意实践百花齐放,积累了很丰厚的案例和经验,也取得了良好的行业效果; 但同时,学界的创意研究和评论却是滞后的,不能达到同步共进。其背后的原因也是多样而复杂的,有宏观的社会结构性问题,也有中观的跨界机制问题,更有微观的个体层面的意识和观念问题。无论如何,加强业界与学界的对话,将有助于扭转这个局面。正如詹姆斯·W. 凯瑞指出的作为文化的传播观——强调“仪式的”和“人类学的”要素[1]。业界和学界只有不断地对话,尊重双方各自的独立性和价值,才能殊途同归地去理解、阐释和分享当下社会实践的意义。


2. 空间的闭合


莫比乌斯环在没有形成环状结构之前,具有天然的两面性,而一经成环,原来的正反两面则消解了原来的对立性,构成了一个闭合的空间结构。这种连结隐含着两种关系,一是视角的转换,二是边界的融合,前者是成因,后者是结果。

指涉视角的常用词“Point of View”一方面指看待事物的观点、立场和态度,另一方面指观察事物的感知角度。我们可以借用文学批评家亨利·詹姆斯表述的“感知者”和“叙述者”的概念[2],来分别对应业界和学界的两种视角。业界实践者是现实经验的感知者,用第一人称来观察和体验世界;学界研究者则是有距离的叙述者,用第三人称来叙述实践者与社会情境的关系。

这两种视角在莫比乌斯环上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换,随着正反面的旋转和联结,“复合视角”得以产生, “感知”和“叙述”结成互相印证的关系。业界与学界的“边界”在此空间关系中产生交叉与叠合,由此及彼, 联系紧密。


3. 时间的循环


汉娜·阿伦特在对社会行动者的分析中,指出“去行动,在最一般的意义上,意味着去创新、去开始”[3]。的确,在行业探索中,业界的实践是先行的,常常意味着一种开端,而开端的本质“完全不能从以前发生的事情中预测出来”[4],这一点与当下流行的“爆款”一词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大数据技术和算法驱动的智能系统, 也为行业发展带来了些许的不确定性。相对于业界实践的前沿性,学界的研究探索则通常是后发的、有距离感的观察与思考。即便是研究未来的趋势, 也是基于大量的信息采集与分析。莫比乌斯环打破了时间的线性观念,既无起点亦无终点,时间永远是循环交织的,这也意味着业界与学界的联动关系永远是互为因果、生生不息的。

莫比乌斯环理论的魅力体现出它是一种关系的建构,是方法论,更是勾连与融合。这个场景是扭转了视角的第四维空间,而穿梭在环道上的“人”永远是最美的风景——产、学、研人员互相助力、接力。尤其是一代又一代的年轻学子,作为人才生力军, 他们是连接过去与未来最重要的纽带,也是解决时代课题的主攻手。 


参考文献: 

[1] 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年,第3 页. 

[2] 赵一凡《西方文论关键词》, 2006 年,第512 页. 

[3] 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139 页. 

(李华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广告学系主任)

友情链接

专辑 案例 热点 资讯 学术 理事单位 2021华釜青年奖 cama

沪ICP备05018981号

登录

立即注册

注册

密码找回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