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漫游者: “别人家的教授”, 艺术家倪志琪和他的可持续故事 ——专访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艺术总监倪志琪教授
2022-03-15 02:08:31   来源:中国广告    作者:尹 庚    评论:0
                       
倪志琪的广告因缘
 
 
9月末的午后,我们来到与上海外滩仅一街之隔的一栋装饰派艺术风格的大楼里。这栋年龄超过90岁的建筑,曾经是民国时期“火柴大王”刘鸿生的产业,如今这里入驻了众多中小型的商业机构和艺术与设计工作室。我们此行的目的是采访一位名副其实的老广告人,如今的“网红艺术家”,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艺术总监、国家级一流学科建设点公共艺术设计专业学科带头人倪志琪教授。
                       
进入六楼的工作室,绕过挂满了门廊的距今五到二十年不等的画作,倪志琪先生首先用他亲手调制的咖啡招待了我们。来自西西里或布拉格的造型别致的咖啡杯,是我们来到这里的第二道景观。抬眼望去,穿过堆满书籍和收藏的桌面,窗外是典型的上海弄堂,更远处则是耸立天际的摩天大厦。屋内,空气中弥漫着倪志琪先生在安特卫普留学时就爱听的音乐和咖啡的气息,用他的话来说,我们现在分明已经置身于法国巴黎或是纽约老城了。这里是他长期积累、不经意间营造的艺术幻境。
 
倪志琪完全没有所谓“艺术家”的架子,一直面带笑容,可爱而有趣。我们自己摘下了对“艺术家”的“偏色镜”,但依旧坚持让他戴上标志性的“有色眼镜”和我们进行对话。
 
新冠肺炎疫情流行以来,整个世界的交流都陷入停滞,而他的工作室并没有因此变得冷清,反而常常迎来媒体、宾客。所有人都期待他有更多的艺术创作,这让他比以前更加繁忙了。
                         
我们来时,他刚好收到一个快递,那是中国唱片总公司上海分公司在80年代初发行的一张黑胶唱片——《春天奏鸣曲》,封套设计者即是倪志琪。而这张封套,曾经被刊登在创刊不久的《中国广告》杂志上,这让倪志琪在三十多年后记忆犹新,也成了我们此次与他会面的缘起,一条深潜三十多年的伏线。

                                                                    
 
 
艺术教育的宗旨是“求不同”
 
 
倪志琪1957年出生,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1981年毕业于上海轻工业专科学校(现为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早在20 世纪80年代,就以超现实主义和立体主义风格的绘画,在1985年的美术新潮运动中崭露头角。那时候他已经是一名教师,教授视觉设计等和广告相关的课程。至今聊起广告设计中的一些法则,他依然津津乐道。
 
“因为当时没有互联网,看东西只能看看画册。”“不满足于当时的知识结构,想要解锁更多看世界的方式。”带着对广袤的艺术世界和作品的渴望,他成了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首批前往比利时安特卫普学习深造的艺术家。接触到了大量的艺术品原作,观看了大量的展览,先锋的艺术观念和开放的艺术氛围让留学初期的他大受震撼。留学期间的倪志琪在艺术上进行了诸多探索,也获得了很多荣誉,这段经历对他影响深远。
 
“相较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我们,当时的欧洲在经过了工业革命后,艺术与设计领域已经非常的前卫与先进了。最主要的还是他们那种开放性的理念,我感觉是非常好的,我们那时候是求大同的,他们则是求不同。”他举例道,“在欧洲读书的时候,教授从来不让我们去看他的作品,我们不知道教授的作品风格(当时互联网没这么发达,现在一查就查到了)。他每隔一两个月跟你交流交流想法,我们把自己的想法向他汇报一下,他给我们提点建议什么的。直到毕业以后,他才邀请我们去看他的作品。后来想起来真的是很感动,因为他怕他的作品影响我们。”
 
回国后,倪志琪一边做老师,一边搞创作。面对自己的学生,他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像自己,“在艺术教学里最忌讳的就是像,他们最好都跟我不一样。最怕就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所有的学生都像一个老师,我觉得这是不对的。”他认为复制粘贴式的教学培养不了艺术家,而是堵上了学生成为艺术家的路,这种教育是不可持续的。
 
他饶有兴趣地提到教学生涯中颇为得意的“劝人退学”事件。一位对自己专业课程不感兴趣的学生来寻封面专题求倪老师的帮助,交流之后他得知,这位同学的天赋都集中在本校并不存在的专业上。尽管该同学考进这里付出了很多努力,家长乃至学校都有不解,倪老师依然果断建议其退学,并且为其撰写推荐信,让他去考该专业排名靠前的世界名校。后来该同学果然不负倪老师期望,成功考取了心仪的学校和专业,这件事也被传为佳话。这里的“求不同”,倪志琪不止让学生突破了老师的局限、专业的局限,更突破了学校的局限,赢得了自己的人生。
 
所谓的“求不同”不止如此,他还强调大学艺术教育的实验性。在教学中,他会让学生尝试先把作品给非专业的家长和朋友观看以获取反馈。如果作品在那里获得了较好的评价,则很难在倪老师这里过关。因为在他看来,“大学的艺术教育还是偏重实验性的。做出让社会普遍接受的作品是你将来走上社会要做的事,但在大学里,必须胆子再大一点,放开来做,做点实验性的东西。如果你一开始就做一些很普通的事情,那么我们的社会不需要这么多艺术家,只要一个艺术家就可以了。”
 
求不同,在这里反对的是平庸。
 
 
材料与时间的反应——从艺术家到环保先锋
 
 
材料与时间,是倪志琪作品中的经纬线。
 
倪志琪推崇提炼事物的本质,纯粹的表达。关于艺术家对材料的偏好,他认为:“艺术家需要找到适合自己表达的媒介。艺术和媒介都在随着时间不断发展。从各种绘画技术与材料的发展,到现代材料技术的加持,再到如今的多媒体影像,未来还有更多的科技上的新形式,艺术家的选择越来越多了。如果你找到一种媒介,能够把艺术家自己对世界的最真实的看法表达出来,同时这种表达也是最纯真的,那就是最好的媒介。”
 
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在比利时留学时期,倪志琪就已经开始尝试使用现成品进行创作,客观原因之一,是当时作为学生比较穷。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其留学时期的欧洲已经对塑料污染、环境保护等问题产生关注。出于艺术家对社会的责任心,他对表达方法进行了重新思考,这已经成为一种创作习惯。而如今功成名就,倪志琪依然会使用快递袋、PVC 塑料、过时的布料等进行创作,他笑称为“捡垃圾”。在艺术课堂上,他也同样鼓励学生进行类似的现成品艺术创作,他的环保创作理念影响了越来越多的人。

                       
                         《格斗》250x170cm 综合材料           2018 《记忆重合》徐彬(倪志琪2009 届学生)     
 
曾经有学生利用华师大拆迁楼宇废墟中搜集的废弃材料,不辞辛苦地花费两个月时间去收集整理,最终创作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艺术作品。以《再生与轮回》为题的毕业作品展被邀请至纽约和罗马进行展览和交流。后来,倪志琪在一位来访华师大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演讲中再次见到了那位学生的作品,与来自哈佛大学的艺术作品共同被列举为优秀的艺术作品,传递了环保的理念。这种正向的信息循环让倪志琪与其学生坚信:“看来这种‘捡垃圾’的行为还是有意义的,说明还是可以继续做下去的。”
 
近年来尤其让倪老师感到骄傲的,是他的一位得意门生,魏泽楷,如今在微博上已是一位千万粉丝的超级大V了,倪老师笑称他为“捡垃圾大王”。“他一天要去学校后面的废品回收站三次,早上、中午、下午都要去一次,乐此不疲,比上我的课还要勤快、还要早。”据说这位“捡垃圾大王”后来征用了整个寝室,花钱请室友去别的地方住。临近毕业,魏同学苦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倪老师更是调笑他说不如把废品回收站盘下来自己当老板。后来,魏同学也找准了自己的发展路线,成为现在的微博大V。倪老师的得意在于,魏同学很好地领会了他的创作理念,而后又找到了自己的表达媒介,走出了一条自己的新路。
 
《书上的记忆》是集合了倪志琪绘画作品、摄影和主题随笔的一本著作。如马可·斯科蒂尼 ( 独立策展人、艺术史教授)为其所写的前言中所述,“‘时间性’成为贯穿倪志琪先生绘画与摄影领域最为重要的主题,其绘画与摄影作品记录了流逝的、却又无法定义的时间。”在倪志琪的作品中的确能看到时间的交错。
 
他很早就开始使用手机替代专业相机进行摄影创作,时代与科技带来的便利性让他有机会抓住转瞬即逝的灵感瞬间,他很享受时间赋予的创作机会。“我总是很幸运,很多好的场景经常会不经意地撞到了我的镜头面前。”而按下快门只是完成了他摄影作品的一半。在他的书中,你能看到他用来自久远时代的手工纸来呈现数码的摄影作品,配合以覆盖、拼贴等手段,赋予影像新的色调、肌理和韵味。
 
他还向我们展示了五本来自两百多年前的用手工纸印刷的罗马建筑施工图册。在他计划的第二本《书上的记忆》中,这些纸将赋予他的影像作品新的生命。“这将是两百年间技艺的对话之作。”
 
“不同的时期会涌现不同的现成品,未来的现成品也将成为我持续不断创作的一部分。”不管是来自两百年前,还是即将到来的种种可能,可以说,现成品创作提供的不仅是材料,也供给了创作的灵感。于倪志琪而言,“不管你的艺术形式是怎样的,你都要将责任心灌注其中。不管大众是否接受你的艺术行为,你所表达的东西,所使用的观念都要渗透出环保的理念。尽量少使用已经不多的自然资源,多用老的、旧的东西,让它重获新生,这也算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贡献”。
                
                                                                                                                        《Punctum》展览现场(2019 年于捷克西波西米亚大学画廊)   
 
倪志琪的“后广告时代——帮助品牌讲好可持续的故事
 
 
作为倪志琪现成品艺术的代表作,“Punctum”系列尤其引人瞩目。象征着不同记忆或历史瞬间的影像被包裹进可能来自世界各地的塑料制品、垃圾袋、一次性废弃物当中,环保的主题也感染了很多人。该系列艺术作品的成功也得到了来自品牌方的青睐。
 
去年,他受有着107年历史的汽车品牌阿斯顿·马丁的邀请,基于“Punctum”系列创作了一系列七件联名款艺术品。使用阿斯顿·马丁提供的独家版权照片,回顾了阿斯顿·马丁品牌历史上的重要瞬间,囊括了从黛安娜王妃、威廉王子和凯特王妃、披头士,到“007”等为众人所熟知的人物与阿斯顿·马丁有关的影像记录。消逝的时间片段与几近永恒不灭的塑料相互碰撞,为影像染上色彩的同时,也让平面的影像呈现出了历史的纵深感。该作品也获得了品牌和大众的赞誉。后来,阿斯顿·马丁更是专门提供了其内饰专用的皮革,供倪志琪创作了定制的阿斯顿·马丁系列1号和2号拼贴艺术作品。
 
品牌与倪志琪的合作看似不可预知,但冥冥中早有因缘。“我与品牌的合作,其实同样基于马可·斯科蒂尼所说的‘时间性’。一个好的品牌,是绕不开‘时间性’的,它可能要经过100年的沉淀,才能延续至今,比如阿斯顿·马丁就是这样的品牌。”
 
在他看来,“时间性”之于品牌,就是它有着自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一方面品牌要注重品质、设计、体验,这些方面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金钱,不能急功近利。另一方面,“它有没有环保意识,对人与社会有没有责任心,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很多在可
持续方面做得好的品牌都在商业上获得了成功,比如我的校友马丁·马吉拉,他创立的个人品牌,就在用过剩的面料甚至旧的衣服作为原料重新剪裁,创作成新的当季流行款。这个品牌五年前在上海还很少有人知晓,但现在知道它的人已经很多了”。

                       

                                                     伊丽莎白女王参观阿斯顿·马丁工厂            保罗·麦卡特尼与DB5    威廉王子和凯瑟琳王妃与阿斯顿·马丁
                                                        (照片:Ⓒ Aston Martin 1966)  (照片:Ⓒ Aston Martin 1969)    (照片:Ⓒ Aston Martin 2011)
                                                              
                                                                戴安娜王妃与阿斯顿·马丁     米克·贾格尔与DB6            007 与DB5
                     (照片:Ⓒ Aston Martin 1987)  (照片:Ⓒ Aston Martin 1966)
  
 
当问及艺术与品牌的合作和艺术教育中的实验性要求的关系时,倪志琪认为,这恰恰是公共艺术的讨论范畴。“好多商业活动都注重把艺术跟品牌结合在一起,放在公共场所里面,让观众、受众得以介入,并进行互动。从艺术形式上来说,必须要采取一种大众都能够接受的方式。要考虑到社会的接受度,也就是我所说的‘倒退半步到一步’。‘倒退半步到一步’并不是完全放弃艺术要求,你还是要有一些实验性的、先锋性的东西在里面。哪怕是商业性的作品,你也应该把当代艺术的新理念与新技术结合在一起,去引领大众,提高大众的审美能力,这是很重要的。作为一个艺术家、设计师是有责任的,如果一味地迎合市场,那么就不需要大学的艺术教育了。艺术跟市场还是有区别的,艺术应该领先于市场。”
 
帮助那些符合他对“时间性”要求的品牌,用艺术的语言讲好可持续发展的故事,倪志琪这位“前广告人”进入了“后广告时代”。用他学生的话来说,“他有着自己对于创作的坚持”,“他汲取着快速发展的时代带来的创作思潮,又随身携带着属于他年轻时那个时代的气质,既做了很多大胆的尝试,作品里又留着关于时间的始终、对于创作热爱的始终”。
                       
 
结语
 
 
访问结束,我其实一直有个问题没有问出口,就是如何去理解他的艺术作品。我们对“艺术家”三个字其实有着天然的心理距离,所以我尝试着不用这个身份去看待他,而是只把他当作“倪志琪”,这是一位天真可爱又有着深刻思考的老“文艺青年”。于是,也便理解了他曾经在别的采访中所说的,“别再问‘这个作品表达了什么’,合影好看不就行了”。对,不必硬拗自己的视角去尝试喜欢自己看不懂的作品,如果有那么一个视角,你喜欢它的色彩,喜欢它的造型,那就算得上有幸。如电影《信条》中所言:“不要试图理解它,去感受它。”
友情链接

专辑 案例 热点 资讯 学术 理事单位 2021华釜青年奖 cama

沪ICP备05018981号

登录

立即注册

注册

密码找回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