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视域下, 互联网电商直播实践与创新路径研究
2021-04-23 16:01:09    来源:中国广告    作者:雷雪妍   

要:近年来,电商直播逐渐成为互联网新一轮的“风口”,实现了流量和变现的双重目标。基于此,本文立足媒介融合引发产业融合的规律,着眼生产者、传播者的理论需求,阐述了电商直播的生态演变进程,分析了电商直播的商业模式和传播特征,力求深入剖析电商直播面临的困境,以期探究电商直播未来发展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媒介融合;电商直播;传播特征;直播主播

 

 


网络直播自 2005 年兴起以来, 历经了从媒介、内容到商业变现的演变过程。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增长 10.6%,已达到 5.04 亿人①。伴随着行业发展以及非传媒企业入局,整个直播生态格局被重塑,网络直播内容、市场和机构出现逐步融合现象。2019 年直播带货变现模式的兴起,以爆发式的用户增长率、高变现率和高流量转化率推动电商直播迅速壮大。2020 年新冠疫情扩散肆虐,逼迫多产业“云复工”,助推了电商直播的演进,加速了电商直播产品、市场和机构的深入融合。针对此现象,本文试图基于媒介融合的视角,探讨电商直播的传播特征、商业模式,以更好把握行业发展规律和趋势。

 

一、媒介融合下的电商直播

 

(一)媒介融合

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都难以完整且准确地定义“媒介融合”。Espen Ytreberg 认为媒介融合有太多层面的意义因而其“概念最难把握”②:媒介融合的重点在于对“融合”的阐述, 但其程度又取决于“媒介”。对于涉及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等诸多维度的概念,从不同层面、领域会引申出关于“ 媒介融合” 不同见解。Ithiel de Sola Pool 强调了媒介形态趋于一体的形式,认为这是“媒介界限模糊的过程”③。陈映认为,媒体技术的发展打破了行业之间的藩篱,不同形态、业态的媒介整合,也属于媒介融合④。这也正是当前普遍存在的媒介融合现状:数字技术的发展,依托新兴自媒体“直播 +”的融合趋势,传媒业跨越了行业边界,呈现出大范围、深层次的产业融合趋势。

 

(二)网络直播的出现

从广播电视时代到桌面计算机时代再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带来了信息传播形态的颠覆性变革。网络视频基于流媒体技术发展起来,在用户多元化社交需求的催化下,网络直播应运而生。如果说提供信息是广播电视传媒的主要职能,桌面计算机的主要职能是关注构建关系,移动互联网则是创建社交, 并形成以内容为导向的社交视频新格局。在此背景下,融合了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社交媒体等媒介优势的网络直播,凭借“瞬间传播、实时互动、多元形态、高度共享”⑤的传播优势, 影响着人们的思维、生活、社交方式, 颠覆和重构着旧有的媒介理论体系。

 

(三)网络直播到电商直播的生态演变

网络直播的出现,是传播产品形态、内容的复合性拓展和融合。在信息高度共享的媒介融合环境下, 网络直播作为信息传播的基础性工具,逐渐向传媒之外的行业拓展, 并打破了原有的市场边界和结构, 形成了以信息流为关联的直播产业链,且产业结构和关联度“呈星状、网状发展”⑥ 。可以说,电商直播是从媒介融合到产业融合的演进过程。

网络直播 1.0(2005—2011 年):以用户自制(UGC)视频兴起为发端, 这一时期众多视频平台开始布局直播业务。

网络直播 2.0(2012—2015 年): PC 端作为直播的主要媒介,在国内游戏市场大行其道的背景下,直播内容分化为秀场和游戏两个垂直领域。

网络直播 3.0(2015—2016 年):商用 4G 落地后,在政策和资本的催化下,网络用户逐渐向移动端倾斜。在去中心化的传播特性加持下,大量原生视频作者涌入直播领域,使之呈现出泛娱乐化多元内容生产的趋势。正因如此,2016 年成为全民直播的元年。
网络直播 4.0(2017—2018 年):经历野蛮生长后的网络直播,迎来了监管部门的整顿和行业竞争洗牌。日益激烈的用户流量竞争,促使各直播平台聚力于实时性、互动性、表现性更强的新媒体,不断精细化运营,走向电商、教育、咨询等各个细分的垂直领域。“直播+ 赋能”的理念下, 打赏、分成、广告等多元化的变现模式逐渐衍生出来。

网络直播 5.0(2019 年—至今):直播与各行业领域的融合裂变,催生了电商这一特殊经济形态。2019 年网红、明星直播带货兴起,高流量转化率推动电商直播成为直播产业最为重要的一环。2020 年在疫情催化下, 电商直播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和渗透力,形成了新一轮社交传播的流量聚集和变现。

 

二、电商直播实践现状

 

(一)电商直播发展模式

1. 直播 + 综合类电商平台

一直以来,线上购物都是国内消费增长的重要驱动。以淘宝、京东、拼多多、唯品会、蘑菇街为代表的综合性电商平台,本身拥有体量庞大的用户群和巨型流量入口。依托成熟完整的商品及服务体系,在直播过程中更容易触发用户的消费行为。自2016 年以来,这类综合性电商平台, 持续加码电商直播布局和投入。2016 年 3 月,蘑菇街布局自建电商直播小程序;4 月,淘宝紧随其后布局电商直播业务。淘宝天猫合并后,又推出内嵌直播功能的 App,满足了用户体验性消费的需求;另一综合性电商巨头京东,也于 2016 年 9 月正式布局电商直播。2019 年疫情暴发后, 又推出针对商家和用户的“4+2”扶持政策。

2. 直播 + 垂直类社交平台

致力于内容分享与传播的垂直类社交平台,拥有高黏性的精准用户, 垂直化传播内容质量的把握与直播技术的赋能,让这类电商平台直播业务得以快速增长。作为国内最大的社交平台,早在 2014 年,微博就有意识地打造网红“大 V”,充分发挥了直播中意见领袖的引导作用。2019 年, 微博与淘宝达成电商直播战略合作协议。无独有偶,同年小红书也推出互动直播功能,种草博主们以互动分享的体验式直播,营造出情感属性强烈的带货氛围。小红唇、波罗蜜等小众平台,在各自的垂直领域打造优质网红、营造“真实现场购物体验”⑦, 努力拓宽直播流量的变现渠道。

3. 直播 + 短视频平台

短视频成为传播新风潮后,被受众长期关注和群体赋权的网红,可快速将粉丝流量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同时哔哩哔哩、抖音、快手等品牌短视频平台,大力布局电商业务,为电商主播提供不同的流量和运营支持。2018 年快手推出快手小店。2020 年推出疫情直播专项现金补贴政策。2019 年,抖音推出精选好物,打通了与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的购物链接通道。2020 年 2 月,抖音针对全国线下商家,推出“线上不打烊”活动,3 亿流量的直播扶持,加速了线下电商的线上迁移。

 

(二)电商直播传播特征

1. 捆绑式的粉丝群体效应

六度空间理论认为,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直播,创建了人与人广泛联系的虚拟社交场景,在这其中,存在着强弱关系的结合。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泛娱乐化社交关系,就是六度分割理论中的强关系;存在于直播平台的捆绑式商业关系,就是弱关系⑧。从这个理论不难看出,电商直播就是在有需求的客户定位基础上,利用社群关系中网红主播意见领袖的粉丝群体效应,建立较强的用户信任感,从而形成用户沉淀并赋能电商转化。

“场景五力”⑨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就是社交媒体。在电商直播平台上, 基于共同兴趣、爱好、处境的人,在新型社交关系中因为共同的偶像聚集在一起,这种看似微弱的社交联系, 其实就是传播学中“众多异质个体寻求有机同质”⑩的典型。在某些时刻, 这种社交关系就会显露出巨大的凝聚力和价值。比如淘宝直播、红豆、蘑菇街直播、1688 直播等,都是在私域流量聚合的基础上,利用网红效应、社交群体的联动效应,提升了直播消费的转化率。

2. 下沉市场的资源整合

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下沉市场的线上零售额从 2015年的 15.1 亿元,以年均 8.8% 的增长率,快速攀升至 2019 年的 21.2 亿元。巨大的线上消费空间,极大提升电商直播的线上渗透率。从电商直播发展模式来看,借助拥有固定用户群和巨大流量入口的平台,是电商合作的首选。在消费场景碎片化的当下, 依托新媒体去中心化的传播特征,电商借助平台用户资源的整合,形成了新的社交营销形式。互动性、实时性强的在线直播,强化用户消费冲动的同时,可以在垂直领域为用户带来深度体验,以满足其个性化的需求。

除此之外,近年来在电商扶贫政策驱动下,视频直播的方式有效带动了农村消费市场。通过电商直播, 用户直观了解产品源头、加工过程等,有助于建立营销方和用户之间的信任感。电商直播有效地横向集合了农村经济资源,带动了农村新经济消费服务。截至 2020 年 1 月,淘宝平台农民主播高达 6 万多名,相关农产品直播场次达 140 万场,有效覆盖全国 31 省 2000 多县。

3. 形成跨界主播新格局

电商直播的流量,绝大部分集中在拥有忠实用户群的大平台上。有条件的商家联合这类平台,借助于明星、网红带来的高人气和高转化率, 快速瓜分流量,并借此屡创直播带货神话。电商直播的快速发展,使得部分网红主播的影响力不断延伸,并借助微博热搜、综艺活动所带来的关注度,成功地为电商平台推广引流,以此形成更大的良性循环效应。电商主播“出圈”成功,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尝试跨界直播带货。淘宝直播数据显示,截至 2020 年 2 月,转战淘宝直播间的职业过百种,各界名流强势入局。2020 年 4 月,“ 小朱配琦” 组合(朱广权、李佳琦)在拼多多直播, 为湖北企业复工复产助力,2 小时带货 4000 多万元;2020 年 5 月 14 日,刘涛淘宝直播首秀,实现 1.48 亿元的销售额;2020 年 5 月 10 日,董明珠快手直播 3 小时,完成 3.1 亿元的空调销售。明星、企业高管、政府官员等群体的加入,丰富了电商直播主播群体,形成了电商直播主播新格局。

 

三、电商直播面临的困境

 

(一)夸大宣传、虚假传播

任何一种新兴媒介的出现和变革,都伴随着诸多问题的产生。电商直播脱胎于网络直播,其本身就存在着野蛮生长的问题,其中最大的莫过于“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业乱象。伴随着“双 11”“618”等电商节日的惊人成交量和销售奇迹的背后,大型带货现场屡屡出现商品质量与宣传严重不符的欺骗消费者现象。2020 年罗永浩带货“花点时间”鲜花翻车事件;汪涵“顺德专场直播”购买流量虚假事件;李佳琦“洗澡蟹”事件等等, 暴露出电商直播缺乏道德底线,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乱象。中消协数据显示,37.3% 的消费者投诉电商直播假货蔓延问题。即便是李佳琦、薇娅这类头部主播,直播带货的退货率也高达 30% 以上,转化率低的腰部主播, 退货率甚至高达 70% 以上。2020 年上半年,仅上海一地受理的网络购物投诉高达 3 万件,相比 2019 年上升了 39.1%。究其根本,电商直播脱胎于网络直播,主播仅靠平台任务佣金提成,远远达不到想象中的利益收入。在利益的驱动下,主播选择推荐的商品,完全由自身所获得的经济利益所决定,而不是受众的需求以及商品的质量和性价比,更别提计算满减、红包、合并购买等“薅羊毛”式的繁复计算套路了。总而言之,流量思维主导下的社交算法电商直播,在新业态融合发展的背景下,逐步暴露出隐匿于网络经济下的亟待解决的乱象。

 

(二)传播样态难逃现有窠臼

电商直播作为媒介融合业态下的新兴产业,吸引了众多资本入驻。与火爆的资本投入相比,电商主播却遭遇传播样态吸引力下降的瓶颈。即便 是电商主播不断发放购物红包和小额 优惠券,在购买转化的力度方面也逐 渐丧失了优势。究其原因有二:第一, 网络购物群体结构悄然转变。与互联 网同步成长的“90 后”“00 后”一代,逐渐成为网络购物的主流消费群 体。他们对商品及主播的忠诚度和信 任度,取决于“自身意见的表达和对商品的兴趣”⑪   。第二,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其消费理念和结构不 断升级,追求品质和效果,是当前网络消费者的购物最主要的目的。在这 双重作用的驱动下,电商主播红包、优惠券等传统促销方式的吸引力日益 下降。因而,电商直播常规的优惠、最低价促销方式,难以普遍激发消费 者的认同感和信任感。同时正如前文 所述,电商主播反复宣传的优惠,实际上因为夸大宣传的缘故,并未能给 消费者带来实惠。因而电商直播铺天 盖地的优惠信息,虽然成为消费者喜 闻乐见的传播方式之一,但却难以产 生较大的吸引力。

 

(三)长尾电商转化率低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大多数人的信息需求集中在头部,这也是所谓的流行趋势。而长尾理论则认为,分布在尾部的个性化、差异化、少量化需求,会形成一条无穷大的需求尾巴, 从而累积成为非主流市场的大规模市场⑫。长尾理论的基础建立在小利润细分市场的数量效应上,延伸至电商直播,主要表现在传播工具的个性化、传播范围的广泛化以及成本的低廉化。而现实情况却是,对电商直播来说,要将长尾化的个性需求,转变为货真价实的消费,任重而道远。直播带货的核心,应聚焦帮助用户挑选性价比最高的好货。头部电商火爆的带货效果,让众多位于长尾的电商将直播视作商业“风口”。而井喷式的电商直播,很难依靠内容生产本身获得高转化率。李佳琦直播间带货的朴西电商的拖鞋,去除主播佣金后倒亏50 万元;许君聪坑位费高达 400 万元的直播带货,最终只实现 68.8 万元的销售量;小沈阳直播带货,一晚仅成交 20 多单,次日退货高达 16 单; 李湘的直播间带货每 5 分钟收费高达80 万元,成交量却是让人跌破眼镜的“零”;叶一茜直播销售茶具,90 万的观看人数与 200 元的成交金额, 形成了惨烈的对比。仅靠网红、明星而缺乏优质内容输出的电商直播,流量变现转化不畅,成为众多电商难以申诉的痛点。

 

四、电商直播亟需创新优化路径

 

(一)立足把关人角色,严控商品质量

同秀场、游戏类直播相比,受众更关心商品质量。只要商品性价比高、质量过硬、宣传符实,用户会自觉沉浸在受传者角度,积极主动分享购物体验,从而实现电商直播的互动式裂变传播。因而,对于电视直播主播而言,需要扮演好意见领袖和把关人的角色,慎重挑选、审核商品质量, 以便为受众推荐真正体验效果好、小而精的特色商品,而非“烂大街”的粗制滥造的伪劣商品。主播虽然以直播任务获取经济利益,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发挥信息传播中的主动权,不仅要对商品进行效果验证,更要强化责任意识,严把商品质量的第一道关, 为受众多角度筛选合适的商品。

 

(二)创新直播互动玩法

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让用户不再满足于明星、网红等剧本式直播, 而红包、优惠券等简单的常规性活动, 也难以满足其对直播内容和互动的需求。尤其“90 后”“00 后”的新生代, 更加倾向于真实信息和丰富感官重叠的互动直播。例如《奋斗吧主播》, 创造性地融合了“电商直播 + 综艺内容”的互动玩法,开创了强互动性的文娱电商产业,实现了从内容营销到文化传播的商业化闭环:娱乐为商业赋能,商业与娱乐同步产出。这种创新互动直播玩法,打破了电商、购物节、品牌、明星等诸多维度盈利壁垒,显示了“直播 +”强大的商业潜力。未来,电商直播将充分发挥场景化价值作用,通过丰富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元素的注入,提升用户的代入感,不断挖掘电商直播直接变现的消费场景,从而维系用户的关注点和黏性。

 

(三)深耕细分市场,提升流量转化率

当前,电商直播逐渐从发展期走向成熟期,很多位居长尾的电商尚无魄力尝试入局垂直化细分市场。但随着受众个性化需求的增强,诸如小红书之类的电商平台,反而成功从窄众化、细分化市场突围,快速拥有一批高黏性的忠实用户,其高同质性和高黏性,是其他综合性电商平台远远无法比拟的。正因其用户同质化程度高,其传播效果达到了最大化效果, 流量也实现了高效变现。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电商直播领域,专业化、个性化的直播体验,将是稳定社交关系建立、流量持续高转化率最重要的保障。

 

五、结语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媒介的变革和融合,必然带来新经济结构的突变。虽然电商直播出现时间尚短,但其以商品信息推荐为主的传播形态,创造了时下最火热的互联网经济模式。但凡事都有两面性,经历了快速成长的电商直播,眼下已然迎来了规范化发展的“阵痛期”。电商直播火爆的背后,实质是消费主义符号化的轮番入侵,充满争议的偶像式、优惠式传播形态,引发了受众的强烈不满。在此情况下,加强商品质量管控,打造立体化多元感官体验直播场景,深耕细分受众市场,才是电商直播规范发展的正途。眼下看来,社交沉淀、直播引流的电商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① 艾 美 咨 询 .2019-2020 中国 在 线 直 播 行 业 研 究 报 告 [EB/ OL].https://www.iimedia.cn/ c400/69017.html.2020-02-20

②郭毅 , 于翠玲 . 国外“媒介融合”概念及相关问题综述 [J]. 现代出版 , 2013(1): 16

③中国网 .“互联网 +”下的媒介融合与产业转型 [EB/OL].http://guoqing.china.com.cn/2017-03/01/ content_40382473.htm.2017-03-01

④陈映 . 媒介融合概念的解析与层次 [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14(1): 5

⑤付业勤 , 罗艳菊 , 张仙锋 . 我国网络直播的内涵特征、类型模式与规范发展 [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7(4):11

⑥黄扬华 .“直播 +”新业态下的传播新动能探析 [J]. 南方传媒研究 ,2020(04):27

⑦张晓蕊, 马春艳. 网红直播中网红主播销售类传播行为研究 [J]. 东南传播 ,2019(05):143

⑧刘汉波 . 直播——视觉消费与权利隐喻 [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6):193

⑨谢尔·伊斯雷尔和罗伯特·斯考伯在《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中提出,依托于技术支撑的场景传播时代即将来临,并由此提出了著名的“场景五力”,分别指的是移动设备、社交媒体、传感器、大数据与定位系统。

⑩谭羽利. 传播学视阈下的“直播 + 电商”模式——以聚美优品直播业务为例 [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17,25(01):24

⑪ 蒋昀洁 .“忠诚”从何而来 ?——媒介融合时代电视节目受众黏性影响机制研究 [J].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14(06):43

⑫金沛然 . 基于长尾理论的电商经济模式研究 [J].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 , 2019 (01):32

 

(雷雪妍,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

 
友情链接

专辑 案例 热点 资讯 学术 理事单位 2021华釜青年奖 cama

沪ICP备05018981号

登录

立即注册

注册

密码找回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