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爱博物馆,博物馆也会爱你
2020-11-04 16:14:34   来源:中国广告    评论:0
博物馆,对于成长中的人最大的影响,就是培养他的好奇心,培养他对世界、文明的热爱,这是潜移默化的。


        “醒醒,快起来!今朝去看飞天!”60年代前半期的一个周日早晨,父亲兴冲冲地把我从睡梦中唤醒:“飞天?什么是飞天?”“敦煌壁画。”这是我儿时最早的有关美术展览和博物馆的记忆。


        父亲在世时是博物馆、美术馆、文化宫各种常设展览和特别展览的常客。那时,上海博物馆在河南中路上的“中汇大楼”里,平时基本上门可罗雀。入口处买票,然后坐着像如今巴黎旅馆中还常常可以见到的网式拉门电梯颤颤巍巍地上楼。因为大楼的走道上铺着白色小瓷砖,每次去总给我一种医院的感觉。一间间展室不是很大,经常是一间屋子里没有挂几幅画。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我认识了元代文人画家倪瓒,因为他和我同姓,也记住了那幅瓦片椽子画得细节栩栩如生的高楼“界画”,因为同那些看起来似乎雷同的文人山水、梅兰竹菊相比,界画状物独具一格,画得认真。我对当年上海自然博物馆的记忆是一片乏味的水泥灰色格调,陈列物中最让人惊叹的是巨大的恐龙和鲸鱼骨骼,经常光顾此地后,熟悉了生物分类实况,为后来自己在语言学专业中理解语言现象中各种分类和形态,以及各类之间的模糊边界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童年时代父亲对我的博物馆启蒙在我心田里播下了求知好奇的种子,让我受益终生。

        1989年,我负笈英伦,去伦敦大学学院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学校隔壁就是中国古代瓷器顶级收藏之一的大维德基金会,而举世闻名的大英博物馆也仅仅一里之遥,中间隔着的麦勒街是一条笔直的路,像扁担一样,北边一头挑的是UCL(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伦敦大学学院),南边一头就是大英博物馆。去博物馆和看书的意义是一样的,有的书虽然只是随便翻翻,但是翻得多了,到时候就自然用到了。多看多见识,就会慢慢触类旁通,思维会活起来。

        有大威德这样一个好去处,让我可以随时走进去,潜移默化,为我之后研究瓷器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大英博物馆同理,后来写文章旁征博引时也给予了我很多启发。

        有趣的是,博物馆去得多了,时候到了,火候足了,博物馆反而会自己找上门来。举例说我的好友巴特勒爵士和现在美国波士顿的Jerry 唐,是他们找到了我并与我结为好友,但其实他们自身都拥有一个博物馆——洁蕊堂有世界上最好的康熙瓷藏品,巴特勒爵士是转变期瓷器世界上数一数二的藏家。从这个意义上说,你爱博物馆,博物馆也会爱上你,这点非常有趣,同时我个人的研究对这两位世界级藏家的藏品的解释也带去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我读硕士时,下课后会忙里偷闲去大维德基金会转一圈,或者从大英博物馆的后门进去,逛一圈,从前门出来,再坐车回家。读博士时,在图书馆看书看不下去了,邻近的博物馆就是最好的“换脑”之地。如果说,书籍以文字承载知识和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那么博物馆就是以收藏、分类、展览、说明具体物品的方式起着与书籍和图书馆类似的作用。博览群书,到时候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浸润于博物馆之中也是同样道理。自儿童时代起,我父亲就给我养成了看博物馆、展览会的兴趣,使我对人类创作的一切能够给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带来趣味、方便的东西都感兴趣,并且在成人之后,帮助我朋友藏家写收藏品的出版图录的图注,这实际上相当于亲身参与了博物馆的建设——这在本质上是一回事。后来我当教授时讲课和写文章时经常信手拈来相关例证,旁征博引,就是得益于一生行走博物馆。




        面向公众的博物馆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然而,作为博物馆基础的物品收藏,包括异国风情的奇珍异宝和本族群历史文物,则是自古以来就有,大规模的见于皇室巨贾,零敲碎打的存在于民间。事实上,收藏、展览、博物馆是一根藤上的瓜。如今看来煌煌巨制的世界大博物馆开始都是在集合私人藏品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在平民百姓家中,如果有个装饰橱、博古架陈设一些对收藏者本人有意义的物品,就和家庭藏书一样,体现这个家庭的文化品位。收藏是一种“癖好”,明代文人张岱有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陶庵梦忆》)。其实,收藏能够让人学会热爱文明、发展好奇心、提高观察事物的能力、合理安排有限的资源,从而陶冶性情、成长为更为合格的公民。如果行事得当,还可以积累和扩大个人家庭财富,以至成为博物馆藏品的先声。因为机缘、财力和个人选择,私人收藏可以由小到大,甚至成长为世界顶级收藏。比如,我的好朋友迈克尔・巴特勒爵士的中国转变期瓷器收藏全世界数一数二,其源头就是当年英国驻法国巴黎大使馆对面的一家东方古董店。牛津大学毕业、初出茅庐的外交家巴特勒先生当时口袋里有几张法郎,古董店里正好陈列着一把中国晚明时期烧造的茶壶。来自古老文明国度的竹节形茶壶,绿得苍翠,造型魅人,Love at the first sight,巴特勒先生倾囊请回,成为后来五百多件瓷器收藏的“定础石”,镇宅之宝。就像‘一把菜刀闹革命’一样,巴特勒爵士从一把绿瓷壶开始,建立了“巴特勒家族藏中国17世纪瓷器博物馆”,在一本英国出版的著作中荣列“世界最佳小博物馆”之一,也是最佳小博物馆中唯一以中国器物作为收藏内容的博物馆。


        管理机制成熟的博物馆都有称为“博物馆之友”的组织作为其联系社会的纽带,成为“博物馆之友”是公民热爱博物馆的实际行动之一。我不但参加过这样的组织,而且,千禧年伊始,巴特勒爵士就邀请我为巴特勒家族藏顺治瓷器在美国三个博物馆巡回展览的图录《顺治瓷》撰写图注和专题论文。从此,我直接参与了博物馆事业中“说明”这一环节。然后,就一发而不可收,博物馆展览频频向我伸出橄榄枝。2003年应邀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艺术博物馆举行的《顺治瓷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做主题演讲。2005年上海博物馆举办《上海博物馆与英国巴特勒家族所藏十七世纪景德镇瓷器》暨《十七世纪景德镇瓷器国际学术研讨会》,我被邀请参加图录的撰写和国际研讨会上做学术报告。2008年我被邀请参加在卢森堡举行的《晚明瓷器展》图录的撰写。2014年我被邀请参加美国芝加哥大学斯马特艺术博物馆举办的《演艺中的图像——中国视觉文化中的戏曲艺术》特展图录中撰写专题论文。纽约苏富比拍卖行举办世界顶级中国康熙瓷器藏家洁蕊堂的特别展览,也特地来请我撰写图录条目和专程去纽约做专题演讲。多年来,我被数十次邀请在美国、新加坡、中国各地博物馆做公益演讲,通过和听众分享我的专业研究成果来传播复兴中华传统图像文化。近年来,我一直专注于中国文物上传统故事画和寓意画的研究。

        博物馆、展览会对于成长中的人最大的影响,就是培养他的好奇心,培养他对世界、文明的热爱,这是潜移默化的。假如有一个对人类创造的所有文明财富都有好奇心的人,他一定会热爱生活,努力为社会做出自己积极的贡献,就这一点来说博物馆功不可没。你唤醒了孩子的好奇心,文明的传承延续就多了一份保证。谢谢你,博物馆!
友情链接

专辑 案例 热点 资讯 学术 理事单位 2021华釜青年奖 cama

沪ICP备05018981号

登录

立即注册

注册

密码找回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