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国家队”优势,以出版赋能上海文化繁荣发展——东方出版中心助力上海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探索实践
2024-10-09 20:56:40    来源:    作者:陈义望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是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现实抓手。上海不仅是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也是中西文化交汇、古今文明交融之地,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深厚的江南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海派文化。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上海提出“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这一新时代新征程上海文化建设的新使命。
 
作为中国出版集团出版“国家队”的重要成员单位和在上海、长三角的“桥头堡”,东方出版中心自成立之初便扎根上海,充分依托上海优质的出版资源和人才资源,融汇“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其文化出版事业始终与上海发展大局同向同频,始终保有创新创造的活力。在上海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伟大实践中,东方出版中心自然也深入其中、责无旁贷,努力发挥三重优势,坚持四个聚焦,着力两个重点,加快以自身高质量发展助力上海文化繁荣兴盛,奋力成为上海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一、发挥三重优势,切实履行出版“国家队”使命担当
 
作为成立之初便扎根上海的文化单位,在近50年的发展历程中,东方出版中心始终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怀抱践行国家文化战略的初心和使命,坚持激活三重文化基因,发挥三重资源优势,切实履行服务上海文化建设的责任与担当。
 
1.传承“大百科精神”,切实发挥“国家队”站位优势
 
(1)激活“大百科精神”文化基因
 
自成立以来,东方出版中心文化出版事业与中国百科事业相伴而生,与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同步同行。东方出版中心的前身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1978年百废待兴之际,邓小平同志亲自关怀并推动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并富有创见性地批示:在北京成立大百科总部的同时,在上海设立分社。同年11月18日,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同时成立,不仅拉开了中国百科事业这一划时代出版事业的序幕,也开启了东方出版中心在中国现当代出版史上的辉煌篇章。其时,上海分社不仅承担了《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农业卷、纺织卷、中国地理卷、世界地理卷、宗教卷及天文学卷(部分)等7个学科卷的组稿、编辑工作,还承担了全书74卷的全部排版、校对、印刷和发行工作。上海分社全体员工与总社同人一道,始终以“坚持钻研、对质量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坚守担当、对事业鞠躬尽瘁”的实干精神投入工作,历时15个春秋,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的顺利出版皓首穷经,奉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而在大百科全书编纂出版过程中孕育出的“大百科精神”,已化作东方出版中心薪火相传的文化基因,成为东方出版中心生生不息的精神内核和不竭的动力源泉。
 
(2)发挥出版“国家队”优势
 
在2002年中国出版集团成立伊始,东方出版中心便成为集团第一批重要成员单位,同时也是唯一一家京外成员单位。中国出版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大众出版和专业出版机构,拥有庞大的作者资源和读者群体以及丰厚的出版积累和文化积淀。正是在集团的聚集优势、资源支撑和社会影响等的支持下,东方出版中心持续加大出版品牌培育和引领,不断激活自身特色文化资源,以创新的出版理念和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全面提升其在上海、长三角和华东地区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覆盖率。根据集团党组“努力打造集团在上海和长三角的桥头堡”的战略定位要求,东方出版中心积极部署“一镇三线”远景规划,奋力打造成为集团立足上海、辐射华东、服务全国的重要窗口和出版阵地。
 
2.融汇“上海精神”,坚持深挖属地区位优势
 
东方出版中心充分依托上海优质的出版资源和人才资源,融汇“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始终保有创新创造的热情,探索创新发展,引领社会风尚,是上海精神的参与者和建设者。
 
(1)立足上海独特区位优势
 
作为上海文化版图的重要一员,东方出版中心一贯保持着和上海学界、文化界的紧密联系,积累了丰厚的作者资源、市场资源、社会资源和品牌资源,构建了广泛的社会联系和渠道网络。特别是在融入推进上海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局中,东方出版中心坚持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在充分吸收上海开放、融合、个性、多元文化的基础上,高度关注并推进与浙江、江苏等地高校和学者的沟通协作,倾力打造了《智库视角: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创新实践》《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创新产业体系》《长三角:国家战略与空间布局》等“长三角一体化主题出版工程”系列丛书,持续以出版赋能上海打造改革前沿和创新高地,助力上海切实发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核心引领作用以及引领全国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2)推动“上海精神”实践发展
 
身处引领创新高度的上海,早在20世纪80年代,“东方人”就大刀阔斧地开展体制机制改革,推行市场化运作,超前谋划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和市场化运营的创新之路,并通过副牌知识出版社(沪)开展独立经营、独立核算改革试点,激发了出版的创新活力,接连推出“现代化知识文库”、《简明英汉小词典》、《简明汉英小词典》等一大批影响深远、效益显著的出版物,成为当时享誉文化出版界的一匹黑马。彼时,“东方人”勇当创新发展的先行者,充分汲取“上海精神”的营养,积极探索,开创了独树一帜的全新铅转胶印刷工艺,编纂了改革开放后国内第一本年鉴《中国百科年鉴》,出版了“文化大散文”的开山作和余秋雨的代表作《文化苦旅》等,组建了百科全书发行公司,是改革开放以来最早开始自办发行的出版单位之一。除出版主业外,东方出版中心还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助力上海建设发展。
 
3.坚守“东方品格”,积极拓展自身独特优势
 
1995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与所属知识出版社(沪)、海峰印刷厂等重新组建并更名为东方出版中心。在“大百科精神”和“上海精神”共同哺育和滋养下的一代又一代“东方人”,用自己的无私奉献和担当奋斗,不断淬炼出具有鲜明时代和在地特色的品格,那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敢为人先、担当有为的独特气质。
 
(1)率先开启市场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东方人”便率先推行干部职务聘任制,实行企业工资制及在内部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率先邀请作者到新华书店等讲课签售,率先自办发行公司……成为当时业界率先进行市场化运作和体制机制改革的典范。面对改革、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挑战,东方出版中心坚持迎难而上、奋勇担当,通过深挖自身禀赋,盘活特色资源,蹚出了一条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别样在地特色和显著自身特点的发展新路径。
 
(2)创新发展出版主业
 
东方出版中心持续厚植文史板块,先后出版了《中国馆藏满铁资料联合目录》《中国儒学》《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和“中华文化专题史系列”等大型高端学术著作,陆续推出了《世界历史文库》《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中欧前沿观点丛书》等重大出版项目,精心打造了“东方学术丛书”、“文化大散文系列”、《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等一批极具分量的图书,在出版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3)创造性开拓多元经营空间
 
东方出版中心紧随市场大潮,紧扣上海改革发展脉搏,通过参股投资、土地置换、买卖购置、合作开发等方式,先后建设了东方世纪大厦和东方维京大厦,投资《中国广告》杂志,并成立了音像出版社、东方维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东昊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等,多元拓展发展空间。通过多年运营,东方出版中心于2012年成立的虹桥国际创意出版产业基地(中国出版虹桥创新基地),下辖近30亩地、近10万平方米物业,是业内单体出版单位最大的创意产业园区。该基地不仅是支撑东方出版中心高质量发展的独特优势,也是东方出版中心切实以高质量文化发展服务上海文化建设的坚实保障。
 
二、坚持四个聚焦,多维赋能上海文化繁荣发展
 
东方出版中心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深挖属地文化资源,反映属地文化特色,擦亮属地文化名片,赋能属地文化建设,积极致力于上海文化传承与创新,通过深度挖掘上海文化题材持续聚拢属地学界资源,大力开拓本土文化市场,全面服务上海全民阅读,活化转化海派文化,为上海文化繁荣发展积极探索、贡献力量。
 
1.聚焦深挖上海文化题材
 
上海文化底蕴深厚、兼容并包、独具特色。积极响应属地文化发展需求,持续深挖上海文化资源精髓内涵,彰显沪上文化特色,是东方出版中心使命职责所在,也是打造东方出版中心优势产品和特色品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1)传承创新上海红色文化
 
东方出版中心充分运用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和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的先天优势,积极传承和弘扬上海红色文化,陆续挖掘出版了《红色之源——上海革命历史遗址遗迹图文集》《上海基层党建的探索与创新》《红十字在上海资料长编》《红十字在上海》《党在这里诞生》等一系列介绍革命遗址遗迹、反映上海重大革命斗争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红色主题图书,助力擦亮上海“红色文化”的金字招牌。
 
(2)生动展现上海改革发展风采
 
东方出版中心伴随改革开放脚步,与上海一路风雨同行,是上海引领改革创新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也是上海一系列改革发展成果的享用者和记录者。为生动展现上海改革发展风采,东方出版中心积极响应属地文化宣传号召,接连推出了《老上海逸闻》《上海票证故事》《畸形的繁荣——租界时期的上海》《永不拓宽的街道》《领航——上海的故事》,以及以《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官方图册》(多语种版)为代表的“世博系列”等一批记录上海发展的时代精品;策划了《新常态下的变革》《改革中国》《供给侧改革十讲》《中国税收热点101问》《财政学通论》《科学革命的密码——枪炮、战争与西方崛起之谜》等一批立足上海经济中心定位的财经类图书,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形式描绘改革地标,擦亮发展名片,讲述生动故事,串联起上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向全国乃至世界打开了观察这座国际大都市的人文之窗。
 
(3)真实记录上海的历史现实风貌
 
上海丰厚的历史文化是近代中国历史文化的缩影,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东方出版中心紧紧围绕上海的建筑名胜、民俗风情、方言流传、文化艺术、科技教育等领域,持续开发出版了《上海新时空》《上海古镇记忆》《上海标记》《牛康上海话读本》《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上海:精神的行走》《上海城记》《上海名物考》等一系列真实反映上海历史变迁、城市风貌和人文精神,大力宣传了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地域文化类图书,全面提升了读者对上海的文化认知和文化认同,助力上海的文化建设。
 
2.聚焦汇拢上海学界资源
 
上海是高校及科研院所高度集中的城市,聚集了一大批专家学者及科研人员。东方出版中心深度融入属地发展大局,长期以来与上海的多所高校、科研院所、文化机构和知名学者等保持密切联系,持续深化与相关机构团体的交流合作,加快相关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开发和转化,逐步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属地学者作者资源和学术内容资源。
 
(1)与上海高校深入探索“产学研用”创新协同发展
 
东方出版中心坚持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保持长期良性互动,探索双赢模式,共建实践基地,进行内容挖掘、开展出版合作,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以及出版产业、文化创意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加快文化创意创新孵化步伐,共同赋能上海城市文化建设发展。
 
(2)与上海相关文化机构团体深化合作共同发展
 
东方出版中心持续拓展合作空间,积极与上海市图书馆、上海市档案馆(局)、上海文物商店、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等文化机构开展合作,扎实推动专业领域研究成果的内容开发,并加以经典化阐释和大众化传播。例如:从历史珍档中挖掘内容资源,推出《党在这里诞生》《人民就是江山》等红色经典读物;出版了《海派名老中医养生之道》,以科普形式推广中医健康保健知识;为展示古代书法“书文双美、艺趣相生”的古典美学,打造了《名家楹联精品集》;基于服务上海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策划了《上海民生手册》等,架设起专业机构与大众读者沟通的桥梁,服务上海文化的宣传推广。
 
(3)与属地作家学者深度互动开发精品内容资源
 
东方出版中心汇聚了陈佩秋、许宝驯、姜义华、周慧珺、葛剑雄、陈子善、王安忆、孙甘露、叶辛、赵丽宏、张汝伦、陈恒、梁永安、汪涌豪、罗岗、毛尖等一批具有深厚文化知识积累和独到思想见解的作家、学者、艺术家,推出了以王安忆的《长恨歌》、叶辛的《蹉跎岁月》、孙甘露的《呼吸》等为代表的展现新时期以来上海文学发展和变迁的大型文学丛书“白玉兰文学丛书”,以及《戏说》《晚秋情事》《中国诗学》《遥远的叹息》《何谓中国》《长相忆集》《非常罪非常美》等一批具有鲜明文学特色和深刻时代内涵、集中展现城市精神风貌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共同推动上海当代文学和艺术的繁荣发展。
 
3.聚焦开拓上海文化市场
 
东方出版中心坚持以精品内容供给和精彩文化活动服务上海文化建设,不断加强与沪上各类传统营销渠道、公共文化空间及新兴渠道开展合作,全面开拓本土文化市场,丰富上海精神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1)深化沪上传统渠道合作
 
东方出版中心一直以来与上海新华连锁、朵云书院、江南书局、茑屋书店、思南书局等沪上实体书店系统保持着良好沟通,开展较为全面深入的合作。与此同时,东方出版中心也与沪上各电商平台开展紧密合作,将相关线上平台组织的优质文化讲座内容进行转换,先后出版了《梁永安的电影课》《读书破内卷》等优质图书,并利用网络渠道优势推广东方出版中心的重点新书好书等。
 
(2)紧密联系沪上公共文化空间
 
东方出版中心结合图书产品内容和读者特点,分类开展书香进校园、进图书馆、进博物馆等活动。例如:推动《中国诗词名篇赏析》走进上海中小学校,与师生分享中华诗词之美;在上海图书馆、浦东图书馆、大零号湾图书馆等各大图书馆分别举办《科学革命的密码》名家对谈、《鲍鹏山讲论语》读者见面会,以及《归葬:三至六世纪士族个体安顿与家国想象》等新书分享会;在上海新天地梵高影像馆等举办主题展示等活动,满足公共文化空间的配套需求,让上海市民享受到更多文化建设和发展的红利。
 
(3)拓展沪上新兴渠道建设
 
大力布局新兴渠道是出版紧跟行业发展变化、谋求破局发展的有效路径。东方出版中心积极与沪上各大主流新兴渠道合作,开展图书营销及品牌推广等工作,先后与拼多多、“帆书”(原樊登读书)等深入合作推广新书、重点书,与澎湃新闻合作进行产品推介与品牌宣传,积极探索媒体资源的出版转化。
 
4.聚焦服务上海全民阅读
 
阅读与出版的关系是“皮”与“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服务阅读是出版人天然的使命和责任,东方出版中心秉承“为阅读即为出版”的理念,积极助力书香上海建设,服务上海全民阅读高质量发展。
 
(1)打造公益阅读平台
 
为助力上海全民阅读走向深入,东方出版中心以成立45周年为契机,创办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民阅读公益平台——“东方读书会”。该平台聚焦热点和重点话题,以跨学科开放的视角,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每月定期举办大型跨学科交流读书活动;不定期举办新书发布、主题讨论、文化沙龙等阅读活动,努力打造人文社科新视野、新知识、新观念的通识分享平台,成为专家学者、出版人和大众读者的深度互动平台,以及立足东方出版中心、放眼世界、关注当下、面向未来的思想交流平台。读书会坚持移动办会宗旨,积极深入图书馆、高校、科研机构等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吸引了线上线下数万名读者热情参与,受到沪上各类阅读推广人和阅读推广机构关注,不仅逐渐成为沪上较具影响力和品牌化的公益性阅读平台,也日渐成为推动书香上海建设的一支重要新锐力量。
 
(2)打造品牌阅读推广活动
 
多年来,东方出版中心积极发挥中国出版集团驻沪办职能,在每年上海书展上统筹协调集团各成员单位,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活动,累计举办活动逾千场,极大地助力上海深入推进全民阅读。2023年上海书展期间,东方出版中心积极推动中国出版集团第十四届“读者大会”落地并承办,获得较大的社会反响。基于此,2024年上海书展首日,东方出版中心又与新华出版社一道策划并创办了第一届“书香上海·东方阅读盛典”大型阅读推广活动,获得广泛关注和好评。“书香上海·东方阅读盛典”成为继“东方读书会”之后,东方出版中心积极参与书香上海建设、打造品牌阅读平台和活动的重要抓手,为提升上海书展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扩大上海全民阅读活动的辐射面提供了强大助力,以出版视角和公益实践助力上海全民阅读走向深入。
 
(3)打造特色阅读空间
 
东方出版中心依托中版集团多重资源,积极打造“中版书房”公共阅读空间,通过举办多彩的文化活动,开设“来中版听讲座”等丰富的品牌项目,与浦江学堂、第一财经等团队携手走进上海的社区、企业、学校等,不断推进中版文化产品和服务渠道布局,满足沪上读者的文化需求,引领沪上阅读新风尚。
 
三、着力两个重点,推动出版智能转型与创新发展
 
当下中国出版业正处于深刻的变革期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东方出版中心积极探索尝试以垂类大模型建设为抓手,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内容生产与分发;同时积极拥抱人工智能,通过“内容+”战略探索出版与文创、教育、研学、文旅、文娱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拓展出版边界,创新出版业态。
 
1.积极探索智能化转型,加强垂类大模型建设与内容建设
 
在智能化转型方面,东方出版中心积极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垂类大模型赋能出版行业的转型发展,以实现内容生产的智能化和提升个性化服务。在精品内容的深耕上,东方出版中心始终坚持“内容为王”的出版理念,通过实施精品工程和重大项目不断丰富和提升出版内容的质量和影响力。
 
(1)积极探索智能化转型,推进出版垂类大模型建设
 
近年来,东方出版中心积极推动AI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应用。2023年11月,东方出版中心通过启用AI主播“东东”和“方方”进行营销推广;利用AI文生图技术为《金波别集》绘制内文插图近3000幅,极大地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稳定了质量。近年来,东方出版中心与华东师范大学一道,先后多次调研科大讯飞、中国移动云能力中心、喜马拉雅和数传集团等,深入研究探讨出版垂类大模型建设,以为出版行业智能转型提供解决方案、助力出版学科建设转型和产业转型发展为目标,共建出版数智研究院,开启专项战略合作。首先,以共建出版数智研究院为抓手,在大模型的建设、训练和使用中以学科研究视角,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助推人工智能时代出版学科建设转型,包括课程设计、教材建设、人才培养和融合发展等。其次,提供出版行业一站式解决方案,推出智能审校、AI设计、营销应用、内容生产、选题策划、智能翻译以及出版业务管理等服务出版业的产品和服务,部分产品服务作为免费公益使用。最后,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开展相关产业培训和行业交流。以共建出版数智研究院为抓手,积极推进出版垂类大模型建设,探索出版专业课程建设、人才培养与行业转型发展深度融合,借此开展双向交流和相关培训,助力学科和行业转型发展。
 
(2)以“五个聚焦”与“七大工程”为重点,持续深耕优质内容
 
无论出版如何转型发展,无论出版的边界如何拓展,出版的本质还是优质内容的选择、加工和传播,出版的重要价值还是在内容端,因此,深耕优质内容,做好内容建设是出版单位自身需要常抓不懈的首要任务。东方出版中心新班子自成立以来,在“一镇三线”远景目标的战略规划下,提出了坚持“五个聚焦”和抓实“七大工程”的实施方案。首先,以“五个聚焦”为重点方向,为出版主业发展注入创新活力。即持续聚焦主题出版和主流出版,持续聚焦文博资源开发和品牌产品出版,持续聚焦儿童文学细分市场,持续聚焦幼儿教育和职业教育出版领域,持续聚焦子品牌建设和名编工作室规划。其次,以“七大工程”为重要抓手,推动出版主业高质量发展。即策划推进“文化足迹”重大主题出版项目,统筹推动中国出版国家文化公园文库项目,加速打造“看世界”中国学者区域国别史通识出版项目,深入推进国博文博出版项目合作,系统开发“香港人文研究系列”,大力拓展“中华文明现代性阐释”产品线,创新出版《金波别集》等经典儿童文学项目。最后,以体制机制创新驱动图书“双效”提升。即:通过组织架构的调整和人才梯队的完善,大力度改革考核激励办法,创新人才使用方式,实施青年编辑联系机制等;大力拓展与上海及长三角地区高校、科研机构等的联系,加强作者资源和选题资源系统开发和维护,启动名编工作室建设规划,持续吸纳在业界有影响的知名出版人和资深编辑加盟东方出版中心,努力打破机制壁垒,激发主业创新活力。
 
2.不断拓展出版边界,走“内容+”融合发展之路
 
东方出版中心以与华东师范大学共建出版数智研究院为契机,以出版垂类大模型建设为抓手,以打造优质知识大模型为目标,向出版业外拓展,不断拓展出版边界,开发元宇宙博物馆、智慧课程等新产品和服务,探索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1)推进“内容+文创”
 
东方出版中心通过将出版内容与文化创意产品相结合,开发了一系列具有文化价值和市场潜力的文创产品。这些产品不仅丰富了出版内容的表现形式,也拓宽了东方出版中心的盈利模式。如通过与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机构的合作,开发了以《圆明园从前有多美》图书内容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阅读体验。
 
(2)探索“内容+教育”
 
为教育服务是出版的主要功能之一,东方出版中心通过与教育机构的合作,将出版内容与教育服务相结合,开发了一系列教育产品和课程。这些产品和课程不仅涵盖幼儿教育、职业教育等多个层面,还通过数字化手段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服务,满足不同年龄段和不同需求的学习者。
 
(3)拓展“内容+研学”
 
基于在文博出版领域重点发力和与国家博物馆的战略合作,东方出版中心北京分社(国博出版中心)与包括国家博物馆在内的全国各大博物馆系统,积极探讨青少年研学合作,通过“文博出版+课程开发+参观考察”等方式创新融合出版之路。
 
(4)规划“内容+文旅”
 
东方出版中心紧跟传统文化热和地方文旅热潮,凭借国家文化公园出版项目和文博出版项目等优质内容资源,正通过AI赋能建设“云上公园”,合作研发“云博物馆”及其相关运营事宜,积极拓展“云游”文旅市场。
 
四、结语
 
以文铸魂、以文化人,以文培根、以文润城。东方出版中心自成立以来,坚持立足自身定位,始终牢记出版“国家队”的社会责任和职责担当,坚持与上海的城市文脉同频共振,与上海的文化发展同向同行,积极扮演好推动上海文化发展的重要角色,发挥好自身在出版领域的专业优势,为上海文化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而独特的贡献。未来,东方出版中心将持续深耕优质内容,拓展出版边界,深化内容与科技的融合,积极探索出版行业新业态、新模式,共同促进上海文化高质量发展,为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党委书记、执行董事,《中国广告》杂志社董事长 陈义望

 

|参考文献|
[1]卢新宁.铸就中华文化的丰碑:记《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撰出版[N].人民日报,1993-09-06.
[2]开创新时代上海文化建设新局面[N].社会科学报,2024-07-04.
[3]陈方刘.深刻认识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重要意义[J].党政论坛,2024(1):4-7.
[4]王永贵,许川川.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精髓要义与践行路径[J].宁夏社会科学,2024(1):5-11.
[5]郭路.逻辑、困境和路径: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和发展的多维思考[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3(4):72-78.
友情链接

专辑 案例 热点 资讯 学术 理事单位 2021华釜青年奖 cama

沪ICP备05018981号

登录

立即注册

注册

密码找回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