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年爱久你 ——我与《中国广告》杂志的故事
2021-04-23 13:43:10   来源:中国广告    作者:袁洁平    评论:0


1992 年,《中国广告》杂志第4 期,发表了我的第一篇文章《论广告设计的创意》,该文的许多观点被引入了《中国当代广告史》这本书中。这是我与《中国广告》杂志第一次结缘,这一年正好是我涉足广告业的开始。

2011 年,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了我的第一本另类创意书——《走吧走吧,我们出轨去:袁洁平对创意的胡言乱语》。这本书在 2011 年的上海书展上,获得电子书销售排行榜第四名的成绩,获得了普遍好评,几所大学开始邀我讲课。青岛科技大学梁克珊教授还专门撰文《“出轨去”的巧妙》,感叹:一个职业广告人,所思所书,竟然比一个教师还来得专业、还到位,老师干嘛去了?

同年,我给当时的《中国广告》杂志总编张惠辛老师寄送了这本书, 得到了他的肯定。在张惠辛老师及另一位老师的推荐下,我加入了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开始了我在学术领域的探索,连续 3 年写了《浅析“王老吉”品牌争议成因及预防》《广告道德:品牌发展的脊梁》《移动·互动·广告·营销》等文章,并入编业界 3 部学术专著。

时隔 20 年, 也就是 2012 年, 我在《中国广告》杂志第 1 期上,发表了我的第二篇文章:《死了也要改变世界:〈史蒂夫·乔布斯传〉立体营销全程揭秘》,这篇文章占了杂志4 个页面,足有近万字,深度解析了这本书的营销秘密。

2013 年,《中国广告》杂志第6 期, 又发表了我的另一篇揭秘文章《〈致青春〉全媒体营销揭秘》。

2013 年底,我发现,微信作为社交新媒体,在中国广告界竟没有一个行业微信群,作为一个广告人,应该是社交新媒体运用的带头人,于是我斗胆组建了一个群,称为“中国广告学术群”,得到了很多专家的热烈响应,群人数逐渐达到 80 多人,委员们在群内讨论学术问题非常热情, 见此情景,我将情况与张惠辛总编做了汇报,建议在《中国广告》杂志开辟“中国广告学术沙龙”专栏,得到了张总编的全力支持。

2014 年 1 月 8 日,《中国广告》杂志社在其官网——“中国广告 AD 网”上开辟了“中国广告学术沙龙” 专栏,沙龙由本人在微信群——“中国广告学术群”主持,提出热点话题后,由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组成的群员,在“中国广告学术群” 随机作出即时交流,自由发表各自的观点,先后讨论了“户外大牌会死掉吗?”“互联网猎食了谁”等话题, 沙龙内容在中国广告官网上的“中国广告学术沙龙”栏目直接发布,为活跃中国广告学术交流,开辟了一个新窗口。

2014 年初,正值王老吉与加多宝两家饮料巨头为了“怕上火”广告语吵翻天的时候,我写了一篇 6000 多字的文章《论“怕上火”广告语之法律关系》,在《中国广告》杂志社官网发表后,引起了几十家媒体的转载,一下成为热点文章,《中国广告》杂志第 5 期刊载了全文。其后世界杯期间,我又写了一篇《“世界杯” 品牌营销新模式——把球迷打造成懒汉》,刊于当年的《中国广告》杂志第 7 期上。

2015 年 3 月,我受邀与《中国广告》杂志总编张惠辛一起担任中国新广告评委。

2015 年 5 月,我因为受邀为某国际组织代表,参展意大利米兰世博会。在这天时地利人和的场合,我以记者的敏锐性,感觉这是一个报道米兰世博会盛况不可多得的契机,我向张总编汇报了我的想法,他即决定我以《中国广告》杂志社特约记者的身份,写出我对米兰世博会的所思所想。于是,我以独到的视角,在一周多时间内,连续写出了《米兰世博会印象: 谁在用心做广告?》《米兰世博会印象:中国品牌在哪里?》《米兰世博会印象:万科馆缘何门可罗雀?》《米兰世博会印象:浅析可口可乐馆如何营销》《米兰世博会广告印象:平面广告赏析》《米兰世博会广告印象: 文字制作赏析》6 篇稿子,在《中国广告》杂志官网及公众号上连续发表, “掌上世博平台”及“可口可乐”官方公众号转发了《米兰世博会印象: 浅析可口可乐馆如何营销》这篇文章。随后,这 6 篇文章集合成一篇 15000 多字的长文:《米兰世博会印象(一)》, 以 7 个页面在《中国广告》杂志刊发, 成为国内广告界了解米兰世博会的一个窗口。

2016 年,我与《中国广告》杂志开始紧密合作,年初,我受邀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由《中国广告》杂志社举办的“2016 第十五届中国广告与品牌大会”。

由于我撰写文章的热情与数量, 我被《中国广告》杂志聘为特约撰稿人,这也激发了我更大的写作热情, 2016 年共写了 12 篇文章,都在公众号或网站上发表,其中 6 篇发表在杂志上,有一篇15000 字的重头文章《论“时事性文章”是网络转载之坑》, 占了 7 个版面,引起网络媒体的广泛关注,这篇文章在《中国广告》公众号上阅读点击量也达到了 8688 人次。在这年,我写出了《中国广告》公众号点击量较高的一篇文章《〈非诚勿扰〉与商标抢注制》,这篇文章阅读点击量达到了创纪录的 1.9 万人次,同年的另一篇文章——《从papi 酱到薛之谦看 2016 网红营销新趋势》,阅读点击量也达到了 1.2 万人次之多。

2017 年,我共在《中国广告》官网及公众号发表了 7 篇文章,《中国广告》杂志发表了 4 篇文章,其中《从“中国品牌日”到央视“国家品牌计划”》一文,在《中国广告》公众号上阅读点击量达到 1.6 万人次。

《〈战狼 2〉40 亿票房背后的营销之秘》一文阅读点击量达到1.3 万人次, 此文在杂志上发表时题目改为《〈战狼 2〉51 亿票房背后的营销之秘》, 可见契合时效性发表的文章,新媒体较传统媒体具有更迅捷的传播特性, 纸质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时间上虽然滞后,但更具有保存和研究的价值。

2017 年,我受《中国广告》杂志社邀请,以特邀嘉宾及颁奖嘉宾身份,参加了“2017 年中国广告年度大典颁奖盛典。

 
 
《中国广告》杂志社原社长兼总编张惠辛与作者袁洁平


2017 年还有一个小插曲,9 月7 日,我在《中国广告》公众号上,看到一则由杂志社发布的严正声明: 某网以“第五届中国数字营销大奖” 名义,在业内发布消息,筹办与《中国广告》杂志社类似的奖项,并刊载《中国广告》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广告年度数字营销大奖获奖名单”, 移花接木,混淆视听,严重侵犯了杂志社的利益。我看到这则声明后, 立即将该声明在朋友圈转发,并撰写相关文字对当事者予以劝解,同时马上专门撰写文章《品牌是可以窃取的吗?》,并在《中国广告》公众号上及时发表,以维护《中国广告》的合法权益,引起圈内同行的强烈关注与舆论支持。

2017 年 11 月,我在《中国广告》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从一盘有毒的“番茄炒蛋”说起》。这篇文章,是针对一个引起刷屏现象的“番茄炒蛋”信用卡广告视频,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同年,我在全国广告学术会议上,以《浅谈微信内容营销的价值导向》为主题演讲,对这则“番茄炒蛋”广告提出了营销价值导向“有毒”的观点,得到了现场好多学术界老师的肯定,这篇《从一盘有毒的“番茄炒蛋”说起》的文章,还被一个“企鹅FM”大 V 制成音频发表,并与《财经天下周刊》王言虎的观点不谋而合, 播放量达到1.2 万人次。但学术争鸣、百花齐放,并非想象的那么纯粹,我的文章大部分发表于《中国广告》杂志“广告批评家”专栏,批评难免会刺耳,但这篇文章的影响力之大,让我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袭来,发觉有时候说真话很难,因为真话可能会对某些人造成负面影响,于是,我的写作热情锐减。

2018 年,我只发表了《中国广告》张总编的一篇约稿——《世界杯的借势营销》,发表于《中国广告》杂志第 7 期上。

2021 年,《中国广告》杂志 40 岁了,得到《中国广告》杂志约稿邀请,让我谈谈与《中国广告》的故事, 觉得有很多话要说,我便如实写出我对《中国广告》杂志 29 年来的热爱,同时,这 29 年也正是我浸淫广告业的 29 年。

从我第一次与《中国广告》结缘, 直到现在,这 29 年中,真正与《中国广告》杂志有密切关系的是 2012 年至 2018 年,我在《中国广告》公众号及中国广告官网共发表了 51 篇文章,总字数达到24 万字左右,在《中国广告》杂志上,先后发表了 27 篇文章,总字数约 13 万字。

写作是我最喜欢做的事,我的另外 2 篇文章,还入编了 21 世纪全国高等院校公共课精品教材,前后有 5 篇文章入选广告方面的专著中。

我在《中国广告》杂志公众号上发表的作品,如《从 papi 酱到薛之谦看 2016 网红营销新趋势》《〈战狼 2〉40 亿票房背后的营销之秘》《从“中国品牌日”到央视“国家品牌计划”》《〈非诚勿扰〉与商标抢注制》,都是研究即时热点现象,找到独特角度,做出深度剖析,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其他如《〈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发布意味着什么》《世界杯的借势营销》《冤还是不冤? 从冯小刚“潘金莲”式的“冤”营销谈起》《李连杰为什么甘愿被马云打趴 ?》《巨型滑梯的话题营销》《自媒体的六月大地震:从万达欲起诉某自媒体谈起》《如何看待创意被抄袭: 从 2016 戛纳国际创意节中国军团身陷抄袭门说开去》《洪荒之力如何变成广告之力》《论“时事性文章”是网络转载之“坑”》等文章,单从题目看,就有吸引人阅读的欲望,也由此可见文章选题与时效之重要。

我希望《中国广告》杂志越办越好!

也希望能为《中国广告》杂志继续献出我的绵薄之力。  
 
(袁洁平,《中国广告》杂志特约撰稿人,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友情链接

专辑 案例 热点 资讯 学术 理事单位 2021华釜青年奖 cama

沪ICP备05018981号

登录

立即注册

注册

密码找回

获取验证码